就是因为小学六年级数学题难,才不能教方程啊,我们都知道小学时候的数学教育,往往把应用题当作最后的考核难点。而小学应用题的难度,又恰恰处在一个会则不难的程度上,之所以小学数学不教学生方程思想,是因为小学数学在整个数学范畴之内是处于培养数学思维的初级阶段,学生们解决应用题必须用正向的逻辑推导出结果。
很多应用题,在学会了方程以后,是非常简单的,但小学六年级的应用题能够难倒一大片成年人,恰恰是因为不能用方程思想解题,很多人一但不让设未知数就完全不会做了。但好好想想,我们一上了初中,就很快会接触到方程,是因为其实方程在应对应用题时是一个工具,小学数学题的复杂程度不高,一般也就是一元一次或二元一次方程就能搞定的简单问题,之所以不教更不让用,就是因为小学的考点要求。
小学的数学教育,从头到尾都是数的概念,而方程则是代数范畴,这其实是跨了数学范畴的,所以教育系统把代数放在了初中授课,也是让数学学习更有阶段性。
如果正常的小学应用题都觉得困难,那去看看小学奥数的应用题,不让用方程很多人会直接绝望。
一句话:小学不教方程,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达不到。
1+1=2与a+b=c是两码事,难度不是一个量级。
你多多少少都听说过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思维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第一个是感知运算阶段,年龄在2岁之前,孩子的世界就是感觉到的世界,你把小球藏起来,他就以为球消失了;
第二个是前运算阶段,年龄段在2~6、7岁,基本上是幼儿园的阶段,孩子有了“表象”(即把客观事物转化为心理印象),但这时是泛灵论和自我中心的。你扮成大灰儿狼,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拿棍子打你,因为他们会把你当成真的“大灰狼”(泛灵论);你让孩子别挡住你看电视,他挪一下***一会儿又会坐回来,因为他觉得他能看见你就应当看得见(自我中心)。
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年龄在6、7岁到11、12岁之间,基本就是小学阶段,孩子们可以进行思考,但他们要借助具体的物体才能抽象思考,
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孩子的思维开始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可以开始真正的抽象思维。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也证明,孩子抽象思维所需的神经结构,要在10来岁的时候才逐步开始发育。
所以,小学不教方程,不是不想教,而是孩子的神经发育和思维能力跟不上,教了也教不明白。
建议有孩子的父母去读一本发展心理学,这样对那些提前抢跑的课程,就会有抵抗力。在孩子相应能力不具备的时候提前学习,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像没学会走路的孩子,你让他跑,不是害人么!
正如这个问题提出的一样,在小学阶段很多人感觉到方程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在学习一些比较难做的应用题的时候,却没有使用方程,或者说没有把方向放在最开始的地方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方程需要哪些知识?
从上面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来,所谓的方程其实就是一个等式,但是在等式的某一方向中有一个未知数的样子,在小学阶段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个标准,没有更难的了。
学生在学习方式之前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储备包含了等式左右测各个部分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逆向推理,现在的方程解法比原来的方程解法要简单,现在的方程解法被称为天平解法,使用的是同加同减同乘除的方式来完成,而我们原来学习的方程解法需要的就是被减数等于差十厂减数这样的一个等式来完成。
所以说方程的出现以前必须让孩子有足够的知识做好准备,否则的话放出现之后,对于孩子的计算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含在数字的计算中,等式的理解中。
而学习方程之后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比原来的问题是一样的,比如说上面这幅图。
如果在没有学习方程之前使用的做法,仍然是98-39=59,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来讲并没有难度,所以说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方程的使用可以用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而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确实没有必要使用方程,这样对于大多数孩子的理解与学习也是极为方便的。